引發醫藥產業巨變的政策繼續推行。
近日,國辦發布2022年醫改重點工作任務,明確今年全國醫保用藥范圍將統一,國家基藥目錄繼續優化,藥品集采持續推進......
今年將繼續開展藥品耗材集中帶量采購工作,擴大采購范圍,力爭每個省份國家和地方采購藥品通用名數合計超過350個。對國家組織采購以外用量大、采購金額高的藥品耗材,相關部門指導各省份至少各實施或參與聯盟采購實施1次集中帶量采購。
同時,強化藥品供應保障能力。加快有臨床價值的創新藥上市。持續推進仿制藥質量和療效一致性評價工作。
一段時間以來,疫情阻滯疊加政策發力下——醫??刭M致傳統藥企減員,創新驅動CXO和Biotech(以研發為主的生物科技公司)增員,增減交錯間,醫藥行業正演繹著提質增效的巨變。
點擊下面,關注賽柏藍,回復所在省份名稱,如“廣東”,掃碼即可進入賽柏藍地域讀者群
01 減員vs增員
一、減員:傳統制劑企業多
先從企業角度看,2021年,共有116家醫藥上市企業發生了裁員,占了醫藥上市企業總數(442家)的26.2%。
裁員數量500人以上的企業有21家,占了116家裁員企業的18%。除瑞康醫藥為流通企業,創新醫療和*ST宜康為醫療服務企業外,其他18家都是制劑企業。其中,中藥企業有8家,占了上述18家的44%。
再看裁員人數,2021年,116家上市醫藥企業共裁員39650人,占了442家上市醫藥企業2020年員工總數(447622人)的8.86%;裁員500人以上的18家制劑企業共裁員20851人;其中,8家中藥企業共裁員8485人,占了上述18家制劑企業裁員總數的40.7%。
就裁員Top21企業來看,中藥企業裁員尤甚,除降價大勢波及外,輔助用藥概念、“西醫不開中藥”等仍持續發酵。
再看具體企業裁員情況,2021年,裁員人數超過1000人的企業共有9家,其中,超過4000人的有兩家,東陽光和恒瑞分別裁員4841人和4412人。東陽光“抗流感神藥”奧司他韋(可威)的銷售較三年前下降了91%進而出售資產,恒瑞大產品被國采開始實施降本增效規劃。
裁員超過2000人的有一家,即譽衡裁員2395人——其大品種受到重點監控。
中藥企業有四家裁員過千,即以嶺、康緣、康美和景峰醫藥,以嶺連花清瘟降溫,康緣旨在降本增效,康美易主,景峰中藥注射劑受重創。
上述減員多發生在營銷領域——如恒瑞、康緣、上海醫藥減少的4412人、1407人和1080人中,銷售人員就分別有3930人、1285人和625人,分別占了本公司減員總數的89%、91%和58%。這也正是帶量采購、輔助用藥等醫??刭M組合拳發力所致。
從裁員幅度來看,景峰醫藥和東陽光分別以62%和41%的降幅排名前二,萊美、譽衡和康緣降幅分別為35%、33%和22%。
二、增員
1、增員:CXO、Biotech多
據醫藥魔方invest統計(截至2022年4月6日),2021年,在A股、H股員工數量增加的Top20醫藥公司中,CXO有6家,增加了18300人,占了Top20增員總數35489人的一半以上(51.6%)。藥明康德以8501人雄踞增員數榜首,其中,新增研發人員6899人(占82%),CXO增員勢盛。
Biotech共有7家,占了Top20的35%,盡管因剛起步新增數量并不太多,但增幅很大。
增員多的是百濟神州,2021年增加了2822人,到2021年末,研發和營銷人員已分別達到2949人和3383人,其中,銷售人員占了公司員工總數的42%。
康希諾排第二,增加了1220人,其中,生產、銷售、研發分別增加了180人、163人和90人,主要是受益于新冠疫苗上市,2021年實現銷售43億元、利潤19.14億元,成功扭虧為盈。
專注于眼科創新藥的歐普康視增加了846人,再鼎醫藥、合成生物學公司凱賽生物和HPV第一股萬泰生物,分別增加了751人、727人和726人。
此外,即使恒瑞減少了4412人之多,其研發人數還是增加了16%,研發投入也增加了19.2%。
創新仍是我國醫藥產業強的勢。
但在增員Top20企業中竟無一家中藥企業,這與減員中藥企業數占Top21的44%形成強烈反差。
2、增員幅度:康希諾大
2021年,增員幅度大的是康希諾,增幅高達168%,由2020年的726人增加到了2021年的1220人,增幅超過50%的有四家,即達安基因、再鼎醫藥、凱賽生物和華西生物,增幅分別為72%、63%、56%和54%。
02 研發投入vs商業化
本是兩極分化,但以營銷見長的傳統藥企和以研發為主的Biotech正在同時向新藥的研、產、銷一體化聚焦,傳統藥企加大研發投入向創新轉型, Biotech擴建營銷團隊加速商業化(營銷外包的例外)。
現選擇研發投入較大的7家傳統藥企和已有產品商業化的8家Biotech進行比較。
一、研發投入:傳統藥企增加
2021年,研發投入大的是百濟神州,投入了95.38億元,恒瑞、復星、中國生物緊隨其后,分別投入了62.03億元、49.75億元和38.2億元的研發經費。
石藥集團(34.33億元)的投入已接近再鼎(37.9億元),翰森(17.97億元)、先聲(14.7億元)和華東醫藥(12.53億元)的研發投入已接近信達和君實,并已遠超康方、貝達、諾誠健華和榮昌生物。
二、商業化團隊:Biotech擴容
銷售團隊是傳統藥企的強項,2021年,恒瑞、中國生物制藥和石藥的營銷團隊都已超過萬人,翰森、華東醫藥和復星醫藥的也都超過了6000人。
Biotech的營銷團隊規模尚小,但增速很快,且其營銷團隊的素質和對創新藥的銷售能力更高。
其中,百濟神州的營銷團隊已超過3000人,2021年末已達3383人,支撐了其2021年77.24億元的營收。
信達已超2000人,2021年末有2768個銷售人員,再鼎(2022Q1,950人)、君實(846人)和貝達(637人),也正在向千人邁進。
起步較晚的康方生物、榮昌生物和諾誠健華也都已超過200人。
傳統藥企研發投入越高,向創新轉型的速度就越快,Biotech轉成Biopharma的成功率也就越高。
三、現金儲備還夠燒幾年
2021年7月2號CDE發布的《以臨床價值為導向的抗腫瘤藥物臨床研發指導原則(征求意見稿)》,引發了IPO破發,融資困難。于是,現金儲備夠用多久成為Biotech成敗的重要考量。
據藥研網統計,截至2021年底,現金儲備(現金+能短期變現的資產)多的是“美股+H股+A股”三地上市的百濟神州,有424億元,比后7家之和還多出12億元,如只用研發支出來估算現金儲備還能用多少年的話,百濟神州的現金儲備再用4年沒問題。
再鼎、信達、康希諾的現金儲備為89.7億元、83.8億元和75.1億元,能分別再用2.5年、3.8年和8.5年。
歌禮樂觀,可用11.9年,康諾亞、諾誠健華、康希諾、科濟藥業分別可用9.8年、8.7年、8.5年和6年。
實際上,很多Biotech已有產品進入了商業化階段,如百濟神州、信達、君實在2021年分別實現了77.24、43.73億元和40.25億元的銷售,榮昌生物和再鼎也有了14.26億元和9.46億元的銷售,通過產品商業化來反哺研發以減少對外融資依賴的曙光乍現。關于Biotech轉型詳見《2022年,醫藥產業前瞻》(點擊閱讀)。
2021年,百濟神州在Biotech領域實現了四項第一:研發投入(95.38億元)、現金儲備(424億元)、營收規模(77.24億元)和營銷團隊規模(3383人),其研發費用投入也連續四年蟬聯全國所有醫藥企業之首。
傳統藥企轉型創新,Biotech加速商業化,兩者都在向創新藥研、產、銷一體化的同一方向邁進,二者會師之日,也是中國醫藥產業躋身世界先進行列之時。
我國醫藥產業生態正在生變。